上篇文章 我与 Linux 的那些事01:初识 介绍了我是怎么发现并尝试使用 Linux 的经过,本文
将介绍我所了解的 Linux 桌面和版本。
X Window System
所谓 DE 呢,就是桌面环境。这里要说明一下,Linux 只是一个系统内核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。
但因为社区都这么叫,加上发行版本又很多,所以就成了以 Linux 为内核的操作系统的统称了。
既然 Linux 只是内核,没有 GUI(Graphical User Interface) 也是很正常的。但想用怎么办呢?
这个时候就轮到 X Window System (又称 X11,以下都用 X11
表示 X Window System)登场了。不同于 Windows 的图形界面,X11
用的是 C/S 的架构,主要是由 X server 和 X client 组成,之后的 Gnome、KDE、Xfce 等 DE 都是基于 X11 开发出来的。
平铺桌面
说完了 X11,那么我为什么会要进行 DE 的选择呢?这要说回到 Arch Linux 了。我按照 Arch
的 Wiki 安装完后,就要自己去安装配置 DE 了,一开始也说了 Arch 是很轻量的,我就选了个轻量
的 DE —— Xfce4。为什么不选 Gnome 或 KDE 呢?因为之前也体验过,感觉并不是很
舒服,还是 Xfce4 用起来舒服,占用内存不会很大,同时界面也还可以。
安装好 Xfce4 之后,然后又去贴吧逛了逛,发现没有配出贴吧里人的桌面。看了帖子之后又发现了个
新玩意,叫平铺桌面。
相比于普通的桌面,平铺桌面的优势是:快速在桌面打开的程序中切换,只要将鼠标移到相对应的 App 上,
就对那个 App 对焦了,不需要像普通的桌面那样,想要切换时必须用鼠标点一下。
然后又玩了几个平铺桌面,目前只记得一个叫做 Open Box,其他的都忘了名字。体验了下,并没有什么
感觉。可能对有些人来说能提升生产效率,对我来说就是个 toy。加之又快要期末考试了,就没有再玩了。
寒假放假回家后,当时是和同学一起聚餐啊,基本也就没怎么动过电脑。
Debian
本来呢,要是 Arch 不是滚动更新,而我也没滚挂过,那想必我是不会换成 Debian 的。可是啊,我滚
挂过两次,这就没劲了,滚挂一次又要重新装一次,太折腾了。所以我又去逛逛论坛贴吧咯,然后看网上说Debian 是 Ubuntu 的鼻祖,而且也很稳定。既然都这么说,那就试试呗。
第一次是装的默认的 DE —— Gnome,觉得不是很流畅,就换成了 Xfce。加上之前的体验,
彻底断绝了对 Gnome 的幻想,之后就直接专注于 Xfce 了。
然后就这么到了暑假,想着每次回家还要背个笔记本,有点重,就在家买个台式。有了台式,这,还有什么
理由不直接安装 Debian 呢?
这时的我,已经从 VIM 转到 Emacs 了。同时也开始接触 Lisp,总之这些在 Windows 上体验
就是不佳,所以暑假买了台式后就撸上了 Debian。然后暑假就抄抄改改 Emacs 的配置,一个月就
这么过去了。期间也稍微学习了下 Perl 和 Lisp。Perl 主要是为了学 正则表达式,Lisp
纯粹是为了装逼,追求小众。结果 Perl 的正则是学到了,Lisp 选错了书,看了后和没看相差不大,
反而被里面的术语给整迷糊了,什么词法作用域啊、动态作用域啊、闭包啊还有 Lambda 表达式。前两个
和 Lambda 还是看的懂,但是闭包当时是真没懂,可能是那本书翻译的比较绕吧,也可能是我之前学的
大部分是 C 或 Java 这样的静态语言,固有思想没有转变过来吧。总之就是没理解到底什么是闭包。
后一个月觉得 Emacs 也改的差不多了,这是个深坑,没必要为配置纠结太多。也学了点东西,就开始来
自定义桌面环境了。一开始也不是那么熟练,直接把 Network-manager 给卸掉了,结果就是没网了。
难道又要重装系统?不,不能就这么屈服。突然想到还有 Debian 系统的启动盘,那么我是否可以在
启动盘里找到相对应的 Network-manger 包进行本地安装呢?
既然有了猜想,那么就要去验证。U盘挂载好了,怎么找呢?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 Linux 的原因了,因为
有 grep 啊。先进入到软件包的最上层目录,执行下 find . | grep -i network 。结果有
输出,那一个兴奋啊。不用重装,省了不少时间啊。但是执行 dpkg 的时候发现有依赖。这可难不倒
我了,再检索一下对应的包不就是,最后解决了几个依赖后,成功的装上了 Network-manager,网络又
恢复了。
之后就去找桌面啊,改登录窗口啊,反正图形界面都捣鼓了一次,最后配置好后突然又觉得索然无味了。看看
时间发现还有几天就开学了,就没动了。然后躺尸几天就去学校了。
自此,我就成为了 Debian 的用户,也成为了 Xfce 的忠实用户。但到这个时候,基本上看到过的
一些发行版本也都用虚拟机体验过,终究还是没有换。因为我现在已经无所谓 Distro 了,没必要为了捧Debian 而黑其他的,我工作就是同时操作 Redhat 和 CentOS,自己的服务器是嫖的 AWS 的Ubuntu Server。但我绝对不会再使用 Ubuntu 做个人的桌面,因为看过 RMS 的访谈,里面
提到 Ubuntu 会默认收集用户数据并上传到亚马逊服务器。如果你不是很在意这点的话, 那么,
无论是 Ubuntu、Arch/BlackArch、CentOS、Redhat、Fedora、Kali、Liux Mint、Parrot OS 还是 Debian,又或者是其他的发行版本, 只要自己用的舒服就好。
故事也就说道这,之后的文章就是一些个人使用 Linux 的一些技巧。
P.S. 国产的深度也体验过,但是个人很不喜欢,界面做的太华丽,导致系统比较卡,而且为了兼容国产的
一些软件,一些开发工具的体验不是很好。这是我在 2017-2018 年的体验。中美贸易战后以及深度被国家
资助后就不知道优化成什么样了。